美术家推荐更多
何多苓,1948年5月生于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理想 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1973年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美术班,1977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1979年入四川美术学院
绘画系油画专业研讨 班,1982年毕业后在四川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现居成都。1985年应美国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约请 赴美讲学。
上世纪80年代初,他即以油画《春风已 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等作品引发 轰动,成为塑造1 个民族和集体抽象 的代言画家。1992年,其作品《今夕何夕》颠覆其一向 恪守的焦点透视法则,首次使用双重空间的处理手法,作品风格更为趋近中国古典绘画风格。
何多苓的艺术具诗意的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感伤,他寻求 的是自由自在 的自在 度。他的艺术外型 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的地方 ,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他在情势 言语 上所推崇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洗炼 中见细致,于单纯中现复杂,表现出1 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和深层次的艺术寻求 。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成都画院专职油画家,国家1 级美术师、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作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即以《春风已 苏醒》、《青春》、连环画《雪雁》、《追穷寇》、《我们曾唱过这支歌》等作品轰动1 时。油画《青春》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还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摩纳哥政府奖等。《雪雁》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荣誉奖。
1984年油画《青春》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
1987年第二十二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展摩纳哥
1988年中国---理想 主义的深层(日本·福冈美术馆)
1996年96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追昔·中国艺术展(英国·爱丁堡·水果市场画廊)
1997年中国艺术展(捷克·布拉格·国家画廊);葡萄牙里斯本·国家画廊);中国肖像画百年(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0年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约请 展(成都古代 艺术馆);中国油画百年(北京·中国美术馆);成都运动(荷兰·阿姆斯特丹·画布艺术基金会)
2001年四川美院展(德国·卡塞尔)
2002年77.78(四川·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空想艺术家(意大利·米兰)
2003年中国油画5 十家(北京·中华世纪坛);重庆辣椒美国巡回(美国·俄亥俄大学美术馆;观念与表现(上海视平线画廊);中国油画展(获中国油画艺术奖)
2006年出版《带阁楼的房子》,共44幅油画,创作于1986年底。
2008年1月北京个人展览
2008年5月《热血5 月·2008》大型油画作品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多苓是一名 令人注视 的人物。自1982年推出油画《春风已 苏醒》以来,他不断有新作问世,画风悄悄地变化,情势 、言语 在逐步 完善,但他作为画家的面貌却是鲜明的,予人的抽象 是全体 的。他被认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理想 主义画家。这理想 主义,我想把它称作“哀伤而抒情”的。对,何多苓正是这哀伤、抒情的理想 主义油画的代表人物。
理想 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派系。批判理想 主义、社会理想 主义、社会主义理想 主义、革命理想 主义等等。中国大陆的美术发展,自“5 四”以来,以理想 主义风格为主体。俄国和苏联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有形 当中 浸润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 的观念,具有相当的中国特色。既然是理想 主义,必须是以理想 生活为范本,从理想 生活中汲取源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纯观念性、从政治概念出发、置客观理想 于不顾和粉饰太平的作品,并非是真实的 理想 主义,而为“伪理想 主义”。中国大陆文明 大革命期间流行的1 些美术作品,就属于这类 伪理想 主义。文革以后 ,中国美术界的重要任务之1 ,就是在艺术思想上副本 清源,弄清理想 主义美术创作的概念和基本特色,摒弃添加在理想 主义艺术上的那个“假”字。艺术理念和观念是指点 实践的,但是实践常常 走在理论和观念体系的前面。由于 实践本身提出来的成绩 ,能自然地矫正和否定那些不符合实际状态 的理论和观念。那些在实践中首先有所突破的人,无疑是来自生活的底层,他们受着丰富、充实的生活内容的冲击,而有强烈的感受,不得不在艺术中吐露出来。80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1 批年轻人,以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为代表,冲破重重束缚,脱颍而出,创造了1 批有真情实感的理想 主义油画作品。他们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侧重点不同,各人的艺术气质和表现方法有异,但有1 点是共同的:忠于生活,吐露真情。
1 种新思潮或新学派的出现,必需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客观方面和客观 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文革期间,“四人帮”实行极左的文艺政策,扼杀文艺上任何有生机的创造,再加上闭关自守,国外文艺的信息信息几乎断绝。在这类 情况下,要有所创新是难上加难的。打倒“四人帮”以后 ,中国大陆文艺政策趋于平和、不变 ,与国外交流逐步 恢复,对创新思潮的出现 是有益 的。客观 方面是指人材的培育。“文革”堵塞了大批人材,而人材的涌出,似乎也服从 物资 不灭的定律。文明 大革命以后 ,大量有杰出才能的青年脱颖而出,他们正是沐浴了文革暴风雨的1 代青年人。他们上山下乡,边劳动,边学习、思考,从实际生活中接受到许多新知识,1 旦无机 会,他们的才能就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倾泻而出。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都出生于1950年前后,他们在文革期间渡过了青少年时代,并开始学画,文革后更加如饥如渴,吸收各方面数据,充实本身 。当他们在八十年代以弄潮儿面貌出现于画坛时,正是三十岁摆布 的人。这群年轻闯将之所以从四川“冒尖”出来并非偶然,这不仅是由于 四川有座全中国大陆比较着名 的国立美术学院,在油画教学方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魏传义等,还由于 四川这块地方人口稠密,近1 亿人,是出人材的地方。且四川地少人多,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强,特别 在山区,农民的生活很苦。这些在农村和山区“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从这里受到极大的教育和启发。四川农民勤奋朴实的精神和那股“蛮”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1 代青年人。这群在70年代下半期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人,虽然在专业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艺术目标还比较朦胧,但由于有丰富的生活土壤,有对艺术的1 片赤诚之心,终究 在画坛上初露头角。
在1980年10月举行的“四川青年美术博览会 ”上,何多苓和罗中立、程丛林、高小华、王亥、朱毅勇、龙全、王川陌生的名字,引发 了人们的留意 。何多苓和唐雯、李小明、潘令宇合作的油画《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出如今 这次博览会 。在评论这幅画时,当时的<美术>杂志副主编何溶写道:“不管所谓大有作为的『知青生活』在他们思想、感情上留下多少痛苦,他们对本身 所走过的生活、对于他们劳动过的土地都是爱护保重 的。”这幅画表达的是复杂的感情,何多苓本身 说,他们画《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描绘知青生活是为“人们可以从中引发 共鸣,更爱护保重 那种生活”,“力图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感受,有时甚是相反的”,“我们想表现青年模糊的想法,1 切都是朦胧的,并非很伤感。由于 过份的苦难并不典型。”(<美术>,1981年1月,<四川青年画家谈创作>)试图在作品中表达非单1 的主题,表达复合的思想情绪,似乎是何多苓一向 寻求 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算是个起点吧。
何多苓独立完成的最后 作品是《春风已 苏醒》,这是体现他风格的处女作。作品取材于他的知青生活。他本身 说:1969年冬天,在四川东北 部大凉山一望无际 的群峰之间,我躺在1 片即使在酷寒 季节也不凋零的枯草地上,仰视 天空。十年后我才意想到 ,就在那些无所事事、随波逐流的岁月中,我的生命已被不知不觉地织入那1 片草地。「那片草地被我画在《春风已 苏醒》这幅最后 的作品中。在被1 种盲目的狂热所驱使的苦心经营中,我逐步 找到了本身 。」(何多苓:<关于我所热爱的艺术>,日本福冈市美术馆,何多苓展览目录)在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细致描绘的枯草地,坐在草地上的农村少女若有所视、若有所思,卧地的水牛和蹬在草地上俯视 的狗是她的友伴。这极其平凡的农村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表达得非常有抒情的诗意。画中的主人虽是少女,动物、草地的描绘都是陪衬少女的抽象 。孤寂的少女,在春风沐浴下,似乎有所思悟,内心有所萌动。人、动物和自然景色谐为1 体。这里是荒凉、贫困,这里同样有生命和生机。正是大自然赐予的生命和春天的生机,把他(牠)们紧紧地联系在一同 。作者对所描绘的1 切充满着感情:怜悯、同情和爱。正如作者所说的,他不想描绘过份的苦难,或许 正是这样,反而使读者对画中人产生更大的同情。也正如作者所说,他不想在画面上明确地说出本身 的意图,或许正是这样,反而使读者更加深入思考这幅画的主题。这主题是复合的,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本身 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去体会主体的某1 个方面。
《春风已 苏醒》从严厉 的意义上说,虽然是何多苓的处女作,但处理手法却相当成熟。他已 很熟练地解决了绘画言语 单纯化这1 课题。画面上集中描绘单个的人,用背景、环境渲染情绪和气氛;精微的细节描绘服从于画面的全体 效果;形与色并重,忌用对比和反差大的色彩,善于用柔和的两头 色调。
创作于同年的《老墙》,风格和《春风已 苏醒》分歧 ,只是在破旧而结实的老墙后面伸出脑袋和手的农村少年,和 蹬在墙头上的猫,添加 了画面的某些神秘性。还有少年的表情,那逼视着观众的1 双眼睛,予人以不安宁、不平静的感觉。
这两幅画表明,作者是受了当代美国理想 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画风影响的。怀斯在八十年初被介绍到中国来,立即吸引了许多青年画家。其缘由 是怀斯艺术的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在写实中重视 境界,是文革以致 文革之前 被中国画界所忽略了的。在1 阵狂风暴雨以后 ,人更觉和熙的阳光的可贵,在流行了虚伪 和瞒骗以后 ,更觉情真意切的价值。经过文革摧残的青年们,最敏感地预见 到社会的变化。“伤痕文学”的思潮,是青年文学家们首先推出的,它揭示文革人们所蒙受 的痛苦与悲难,但不少作品用的是含蓄和有分寸的手法,有相当浓厚的抒情味。那么在美术中,何多苓等人从怀斯的画风中得到启发,用抒情的写实主义表现文革那段生活经历,就是很自然的了。我这里特别用了“启发”这个字眼,意在说明何多苓和其它中国青年画家的创造性。他们并非移植怀斯的画风(任何画风也不可能移植过来),而是借用他的技法表现本身 内在的感情。由于这类 感情的真诚 性和表达的独特性,也由于它道出了许多人的普遍感受,所以能激动人们的心灵。
何多苓很佩服怀斯,但不满足于怀斯的画风。在《老墙》以后 ,他开始摆脱怀斯的影响。此时,“怀斯风”在中国画坛已 构成 1 股潮流。摆脱这类 画风,需求 有股反潮流的精神。他本身 说,在《春风已 苏醒》以后 几年的作品中,他开始无声无息地、艰苦地寻觅 本身 的言语 。他还说:本能使我对潮流和时尚有天生的免疫力。我深感荣幸 。但1 种即使是封闭的、自足符号零碎 的构成 不顺利。疏忽 潮流或许 是容易的,但超越它却难。作者的这些自白表明,这段期间的作品带有转机 的特色,1 种新的风格已 萌芽,虽然还不够成熟。在作于1983年几幅不大的油画《冬》、《有刺的土地》、《天空下的孩子》中,作者本身 认为:1 种新的抒情言语 初见端倪。新在何处呢?新在应用 意味 性的言语 。本来 人文主义的、能够为读者普遍认可和理解、能够引发 人们普遍同情的主题,为1 种更为内在、隐晦和冷漠的主题所取代。作为这类 新风格的标志,是1984年的《青春》。
还是取材于知青生活,但这幅画直接描绘女知识青年的抽象 ,而不是像《春风已 苏醒》和《老墙》那样,描绘农村少年。同样有动物(鸟)出现,但这飞鸟的含意却要比前几幅画中的牛、狗、猫隐晦得多。穿着「干部服」的女知识青年坐在立于荒脊、倾斜土地的岩石上,她的表情和动作,她四周 的环境和气氛,比前两年的画要显得冷漠和严峻。作者说,画中的女青年是1 座在阳光下裸露的废墟,与风格化的土地、倾斜的地平线、翱翔的鹰一同 构成1 个既不变 又暗含危机的意味 。这个意味 符合对过去的追思 ,又具有更为久远的、冷漠的含义,超越时代与社会的非人化的泛神认识 。确实,1 幅有概括意义的好画,其内容是超出具体题材的意义,而具有更广阔、更深刻的内涵。《青春》1 画已不能简单视作对文革的批判和否定,也不能视作对知青的同情和怜悯。画中的人和景,包括那些含意朦胧的细节、使人产生广阔的联想:人和人的命运,青春、生命和宇宙,过去、如今 和将来 ...。当然,由于画中人这1 次要 抽象 是文革上山下乡、在狂热以后 处于迷惘形态 的女青年,人们首先把这幅画的主题理解为对文革的否定,对失去青春岁月的1 代人的同情和可惜 ,也是无可厚非 的。
卡莱尔在其著作<再造的缝工>第三章中,对意味 1 词作以下解释:在我们所称的『意味 』之物中,或多或少有着明确而直接地具体表现或启示『无穷 』的东西。『无穷 』」和『无限 』的交会,便成为彷佛可看到、可以达到的领域。这类 意味 的表现,其价值不仅在于作者直接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而更在于暗示人类灵魂深处隐蔽 的信息。它借着感觉材料──耳闻目见的物象,捕捉短暂的1 瞬间,以向读者暗示另1 个难以捉摸的无穷 世界。这1 类作品的特征是极为细致和精妙的气氛和情调的表现,领会它们的读者需有敏锐的感觉力,至于创造它们的作者,其涵养 和品格自不用多说了。
何多苓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 ,特别再到美国参观了东方 当代艺术以后 ,选择这类 表限方法,创造出他本身 比较满意的作品《蓝鸟》(1985年作),是很值得留意 的。这说明,作者经过深思熟虑以后 ,对“自我”有了更进1 步认识;对艺术有了进1 步的理解。艺术是什么?100个人就有1 百个答案。艺术就是作者本身 ,就是作者生活于那个世界独特的自我。1 九八5 年,何多苓应美国麻萨诸塞艺术学院约请 赴美访问讲学。不同于许多年轻中国美术家的是,他有1 种天生抗拒潮流的精神。
《蓝鸟》的艺术特色在于它言语 凝炼和单纯。就全部 画面来说,人、鸟和背景,几个大的块面,毫不琐碎。就细节描写来说,也再也没有之前 那样具体和细致的描绘,被白雪覆盖的大地和铅色的天空构成 的背景是相当简化的。少女的个性特征也大大减弱,与其说是某1 个少女(如《青春》画中的人物),无宁 说是“古代 的少女”在简略的背景上,处于内心激动形态 中的少女和疾飞的蓝鸟,予人更鲜明和深刻的印象。何多苓说:少女与疾飞的鸟之间构成了某种怪诞的意味 ,而与意味 主义绘画不同,这类 意味 不具有传统的、固定的含意,它是错位的、隐晦的,因此 是多义的。在这多义中,关于人、生命、青春的思考,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那种强烈的孤寂感,以致 某种悲愤感,也是1 眼即可感觉到的。除了特定的生活经历驱使他选择这样的艺术言语 和作这样的艺术处理外,他在艺术上的孤离感(我内心里始终处于孤离形态 )也肯定是作画的动因。
在言语 的简练、单纯上与《蓝鸟》可以比美的是《被惊醒的小女孩》(1982年作)。它同样有意味 的意味,也给人某种不安定的感觉,但作者似乎被少女的形和神情的美所迷恋,他又少许回到最后 的处理手法上来:描绘少女的面部,特别是眼睛。是的,何多苓的意味 性始终在理想 与超理想 之间加以平衡,他那特有的对理想 美(特别是少女青春之美)的敏感,不断 在所有的作品中保持着。在他1987年展现 于中国油画展的《小翟》和1988年创作的《乌鸭是美丽的》中,他加强了超理想 的神秘气氛,但理想 的美感仍然 是吸引他的重要要素 。只是,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悲切和哀伤的情绪相当浓烈。而正是画中少女那特有的青春魅力,与死亡的环境(《小翟》)与不祥的意味 物(乌鸦)渲染和烘托了这类 情绪和气氛。
在强大的东方 古代 美术潮流前面显得有些惶恐和不知所措的中国大陆美术界,给善于思考和毅力坚强的人提供了展现 才能的最好机会──逆潮流而行,走出本身 的路。虽然这条路荆棘丛生和途程遥遥。中国的名言「走寂寞之道」给1 切探索者以莫大勇气和力量鼓舞。何多苓还在辛苦 的探索着,但他已 取得的,是中国美术界引以骄傲 的。
通过对何多苓上述几件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艺术风格的独特的地方 。这独特处表现于题材内容,又体现于情势 言语 。在题材内容上,他不像罗中立、程丛林等人那漾,从批判的角度拔取 理想 生活的题材;也不像1 些新潮流艺术家那样,沉缅于荒诞怪异的想象场面,冷静地描绘他钟情的少女,用温情的笔勾划出她们的美和魅力,但安排在近乎超理想 的环境当中 ,组成令人陶醉、但又令人深思甚至惊恐的气氛。这些作品是抒情的,但又是哀伤的。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说的何多苓的哀伤而抒情的理想 主义。何多苓的绘画情势 言语 也是与四川其它画家不1 样的。作为油画家,他的外型 功力坚实而全面,人物、景象在他的笔下显得很有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情势 言语 上所达到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相通的地方 。就画面全体 的单纯感而言,它表现出1 种较为超越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理想。还有,他在单纯中求细致和复杂的手法,(如他所说,对外轮廓的限制很严,轮廓里的东西画得很充实、奥妙 ),也是得之于中国传统艺术之启发。
最成心 义的艺术存在于1 种具体的关系,何多苓很多年都在试图进入这类 1 对1 的理想实践。正如何多苓本身 说的,“我的作品表现个体而非群体的人,”“我的画上几乎不会出现(或保留住)1 人以上的形体。”
这个绘画立场几乎使得他很难在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找到1 个真实的 地位 。近二十年来的当代绘画,都在画代表1 群人的某1 个“类”人,或者画1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就是50、60后两代人以主题性和符号性为特征的人物绘画。70后1 代的绘画则是以自我为对象,进行寓言性的自我表现,他们的绘画人物中没有他人,只要 本身 和另1 个本身 。
何多苓不想面对1 个集体,也不想只面对本身 ,他选择了与另1 个人面对面的旅程,在1 对1 的关系中,观看这个人的脸和身体,体现他(她)在画面上的抽象 表面和深度。何多苓是无机 会成为塑造1 个民族或者集体抽象 的代言画家的,在80代初,他在当代艺术史中留下了第1 个抽象 《春风已 苏醒》,这个抽象 被选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但何多苓对这幅画的解释似乎与后来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评价重心相去甚远,他承认画得很细,画面类似于怀斯的风格,但他后来1 再强调,更重要的是,这幅画的“情调是抒情的、诗意的、神秘主义的、不可知的。”
He duoling, born in May 1948 in Chengdu, on behalf of China contemporary Lyric realism oil painters. In 1973 graduated from the Chengdu normal college art class, in 1977 into the Sichuan Fine Art Institute oil painting professional study, in 1979 into the Sichuan Fine Art Institute
The painting department of professional oil painting research class, after graduating in 1982 engaged in oil painting in Sichuan Academy of Chengdu, now living in Chengdu.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in 1985 should be inv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give lectures.
The last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of 80s, he is painting "spring breeze", has revived the "Youth", "snow goose" comic works caused a sensation, shaping a nation and collective image of the endorsement of the painter. In 1992, the works of "" to subvert the focus of the lost track of time always abide by the laws of perspective, the first use of the dual space approach, work style is more approaching Chinese classical painting style.
He duoling art poetic characteristics, re painting, beautiful and elegant, sad, he is the pursuit of unfettered freedom. His artistic skills solid and comprehensiv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aracters, scenes full of vitality. He advocated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the simple sense of well China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but equally satisfactory resul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in the succinct in detail, in this complex simple, showing a transcendent spiritual realm and deep artistic pursuit.
Now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Chengdu oil painting society China, painting full-time painter, director of the Chengdu Academy of Art Committee of national artis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car art"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beginning of 80s is the "spring breeze", has revived the "Youth", "snow goose", "comic", "we make sure we sang the song" and other works create a great sensation. The painting of "Youth" won the six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also won the seven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Monaco government award. "Snow goose" won the third National Award for comic books painting two awards.
1984 oil painting "Youth" in "the Sixth National Art Exhibition" won the Bronze Award
1987 twenty-second Monte Carlo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Monaco
1988 China - the deep Realism (Japan, Fukuoka Art Museum)
In 1996 96 Shanghai Biennale (Shanghai Art Museum); pursue the past - Chinese Art Exhibition (British Edinburgh fruit market Gallery)
Chinese art exhibition in 1997 (Prague, Czech, National Gallery); Portugal Lisbon National Gallery; Chinese portrait painting Century (Beijing China Art Gallery)
2000 Century Gate, 1979-1999 China Art Invitation Exhibition (Chengdu Modern Art Museum); China oil painting Century (Beijing China Art Museum); Chengdu movement (Holland Amsterdam Gab Art Foundation)
In 2001, the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DeGuo Cassel)
2002 77.78 (Chongqing, Sichuan, Sichuan Fine Art Institute); fantasy artist (Milan, Italy)
In 2003 fifty oil paintings China (Beijing, China Millennium Monument); Chongqing pepper (USA tour concept and perform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rt Museum of Ohio University; (Shanghai eye Gallery); China Painting Exhibition (by Chinese oil painting art prize)
In 2004 he duoling and Mao Yan (Beijing ring Bi Tang Gallery)
In 2004 he duoling and Mao Yan (Beijing ring Bi Tang Gallery)
Published in 2006, "the house with attic", a total of 44 paintings, created by the end of 1986.
January 2008 Beijing personal exhibition
May 2008 "blood in May, 2008" large oil paintings
The most significant art exists in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l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he duoling are trying to enter this one. How much is your Ling said, "my work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groups of people," "my painting almost does not appear (or hold) one or more form."
This painting position almost made it difficult for him to find a re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ince 80s. The contemporary painting in recent twenty years, in the picture represents a group of people of a certain class, or draw a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relationship, this is the 50, 60 after two generations in the theme and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figure painting. After 70 generations of painting is self object of allegorical self-expression, not others of their paintings, only themselves and another one.
He duoling do not want to face a collective, also don't want to face myself, he chose to face the journey with another person, in a one-to-one relationship, see the man's face and body, he (she) reflected in the screen of the image surface and depth. He duoling had a chance to become the shape of a nation or collective image of the endorsement of the artist, in the 80 generation, he made the first "spring breeze" image has revived in contemporary art history, this image was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car art. But he duoling for this painting interpretation seems to focus and evaluation of later art history and art criticism. He admitted that the painting is very thin, the picture is similar to his style, but he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painting is "exotic lyrical, poetic, mysticism, the."
1、本站信息均来自于美术家自己投稿或网络,本站无法确定每条信息或事件的真伪,信息仅做浏览者参考。